当面对恋爱挫折、婚姻动荡、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离婚再婚、婆媳关系冲突等问题,产生极大困惑却求助无门…… 可以拨打公益咨询热线:024-23527509
协会新闻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南街90号
E-mail:16133616031@qq.com
协会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协会新闻
沈婚协月刊第108期:自我修复和疗愈
发布日期:2023/2/7来源:网络阅读次数:972


沈婚协月刊第108期

家庭教育:那个家暴的父亲,毁了我人生的美好,该不该原谅他?


我们的社会文明进化至今,甚至在未来,家暴仍然是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就在6月30日,有一篇宁波父亲家暴孩子的新闻引起广大网友的注意。父亲打孩子的原因是因为夫妻吵架,迁怒孩子,才对其殴打。从视频可以看到,当时男子突然暴起狂踹幼子,首先是拖着孩子一脚踢翻倒地,又来一脚将幼子踢飞。



卢梭说:“幸福家庭是培育孩子成人的温床,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


在家暴的阴影下,幸福无从谈起。一旦有了家暴,它的基因甚至会代代相传,形成代际传递,这是最可怕的家族“遗传密码”。

01

在家暴的阴影中长大,

成年后的破碎无处遁形


小园(化名)是一名机关职员,正在和在院校工作的男友恋爱。男友很温柔体贴,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这让小园倍感幸运,她总是自语是前世修来的福让她拥有这样体贴的对象。


但是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她越来越感觉到亲密关系存在严重的障碍。她说,男友虽然很体贴她,但时间过不了十分钟就会觉得特别厌烦,会找借口逃开。


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她出生于家暴的家庭。她说,上幼儿园开始,父亲就会打骂她,骂她笨,扇她耳光,说她丢脸。就这样,她一直在父亲的嫌弃和唾骂中成长,变得自卑而敏感。但父母对哥哥却是疼爱有加。



小园对父亲的恨无以复加,年幼的内心里痛苦不堪。


她说:“你毁了我美好的人生,我无法原谅你!”


上中学、大学,她特别努力、勤奋,学习名列前茅,她每次拿回奖状给父亲看,多么期待父亲能表扬一下她啊。但父亲只是报以轻描淡写的一眼,小园很失望。


在父亲的眼里,女儿是个女孩,将来要嫁出去的,再多的荣光也不能为祖上带来骄傲。女儿一文不值,所以被暴力对待。而他作为一个父亲,是冷酷无情的,并没有良好的父亲的功能。


她常常做梦,梦见自己一身的伤,这些伤口如厚重的麟甲一样,每掉落一片,都会带出一丝血印子,恶梦就这样缠绕着她近三十年,如影随形。


在家暴下成长的孩子,她的人生千疮百孔,内心里有着永远无法弥补,甚至无法修复的创伤。


她对咨询师说:老师,我再也不想这样下去了,我想把我的破碎的梦修补起来。

02

在男人虚假的自大与自恋里,

揭开家暴的原罪


2021年,某一线城市的反家暴调查报告发布,呈现这样的一些数据:


受访的1150位居民,反映家暴的比例约为10%。近两年,全市家暴的数量在500起上下,基本持平。超过半数(55.1%)的社区反映家暴主要发生在核心家庭,即只有夫妻双方或只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人构成的家庭类型。



可见,家暴的情况还是占了相当的比例,并不少见。


我们要勇敢撕开面具下的温情脉脉,看见家暴者真实的谎言。


家暴有时并不容易识别,但我们要了解它的特征:


  • 隐蔽性,隐藏得较好,特别是冷暴力

  • 长期性,家暴习性并不是一朝一日,而是长期的

  • 重复性,家暴的言行模式会呈现强迫性重复

  • 伤害性,对家庭对子女的伤害性大

  • 成瘾性,一旦形成,通过暴力解决问题会有上瘾现象

那么,男人对家暴成性,其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一是,父权社会里,男人对所谓“男子气概”的迷思。


男子气概,是指“男人特有的性格与气质,即男人独有而女人不具备的阳刚之气”(引自百度百科)。


在父权社会里,男人普遍都认为阳刚、硬气、有脾气、粗糙、霸气、攻击、武力等是具有“男子气概”的表现,所以不少家庭在养育儿子时是持粗养、放养的态度的。小孩做出攻击他人的行为,比如打架、朝人吐口水、侮辱他人,父母会争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些人成年后就变成一个粗俗不堪甚至暴力成性的人,修养不足,做父亲后,也容易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因为在他看来,那才是男人该有的样子。有的男人说,做饭、洗衣服、进厨房是女人的事,男人做了这些事,会沾上“女人气”,会损“男人气”。这就是他们的迷思。


但是,这样的男子气概的理解是片面的、粗浅的。一个温和的、事业上进、工作敬业的男人,也同样具有男性魅力的。


二是,在父亲的权力控制里,子女只是个可处置的物件。


在暴力者的思维里,子女的属性并不是父亲对孩子的爱,而是可处置的物件。孩子源于父母,家暴的父亲会认为,你是属于我的,我有权处置你。


在权力控制的游戏中,家暴的父亲会认为你应该听我的,必须听我的,但凡子女有一些反抗,便会遭来辱骂甚至毒打。


当下的家庭大多仍然是传统家庭,大多数父母都接受不了违背自己意愿的孩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如果你拒绝了我,或者不听话,意味着我被自己驳倒,这种在不健康自恋者身上,会有濒临死亡的感觉,这种事情他们绝对不能让它发生,于是,我必须制造出一个与我一样的你,这样,我就能感到:我是活着的。


而孩子本身有自己的人格发展,这样就阻碍了父母感觉活着的“良好状态”,于是,暴力在这里潜滋暗长着。


在小卉成长的过程中,就充满着这样的打骂。她说,父亲会因为她不听话而狠狠地揍她,皮带、棍子都被她尝过无数次。


她控诉着,为了反抗父亲,她只好逃离了那个家,初中就开始一个人生活,挣钱讨生活,最后靠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


回想这些事,她无法自已。她说,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他!


三是,不成熟的“巨婴”般的男人,有着对异性的恐惧。


从心理分析看,家暴男人有着心理不成熟的另一面,他无法面对逐渐长大的、越来越有女性魅力的女儿。由于心理上不成熟,仍然处于“巨婴”阶段,有着对异性的某种天然的恐惧。


这就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吉普森在《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中描述的巨婴父母,即“不成熟的父母,指那些情感上不成熟的父母,他们愿意满足孩子吃好、穿好、住好,以及兴趣班、培训班等各类外在条件支持,却不愿给予孩子情感上的联结和满足。



一方面他觉得无法消受女儿成长后的美丽,所以通过暴力的方式推开与女儿的亲密。


另一方面他又不允许女儿成长后被别的男人带走,所以通过暴力打骂的方式来让女儿听话,不要离开。


涂磊在电视节目《爱情保卫战》中说:“家庭暴力为什么会循环?那是因为家暴起了作用。男人觉得动手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女方在拳头下面退缩了,觉得在某种情况下暴力是有效果的”。


小卉的父亲就是这样的男人,经常对她说:“你要是敢自已跑出去(约会),我就打断你的腿!”


在父亲的淫威下,她活得战战兢兢——而这,恰是父亲所需要的,也是他无能的表现。

03

面对遭遇的家暴的恶与恨,

如何疗伤去成长自己


对夫妻来说,有一个家暴的丈夫,妻子无异于“与狼共舞”,而对于一个女儿来说,又何尝不是呢?面对父亲家暴中的恶与恨,如何疗伤去成长自己,成了女儿一生的课题。如果不疗愈自已,糟糕的原生家庭开出的“恶之花”,想必一生都是痛苦的。


一是,如果不能让恨消解,那就让它暂时埋藏,与自我和解。


每个原生家庭都不是完美的,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充满爱的原生家庭,子女得到的历练可能是不足的;缺爱的家庭,显然子女得到的爱很匮乏。


有些观点认为,我们应该与原生家庭和解,和父母和解。但是,在充满着较深的家庭创伤的关系里,与原生家庭和解只是个伪命题。



家暴中成长的孩子,恨太深太长而无法消解,爱无法加持,显然要她与父亲和解,这是不可能的。


只有一条路,把恨暂时埋藏,与自己和解。保持着愤怒与恨,是另一种激活自我的动力,尽管这种动力负能量较高。但这也只能在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中,慢慢“降解”对父亲家暴的恨,再反向促进对自己的和解。


二是,敢于推翻过去的模式,构建新的成长模式,疗愈自我。


家暴,可能因为一次偶尔的暴力而形成,也可能因为代际传递的“基因”而来,但不管哪个原因,都有其不可饶恕的原罪。家暴者向来以自我为中心、暴力成性。


小卉说,我一定要离开这里,否则一辈子都走不出家暴的阴影了。她说,她要推翻过去的模式,她想要获得新生。


在她过去的模式里,她与父亲是“病态共生”的——她没有力量离开,父亲也从未想过要改变。


因为家庭暴力,让她自轻、自卑、回避,但她发现,越不面对自己的问题,就越无法自如表达自己,在社交和朋友相处中,都出现了很多障碍。


构建新的模式,就是打破过去的思维藩篱,以全新的视角和心态去面对未来,重新思考自我,关注内在需求,真正去成长自己。



三是,在过往的创伤里,看到自己的命运,更看到未来可期。


一个女孩在被家暴的家庭中长大,导致的必然是怯懦、自卑、讨好等低自尊人格,这样的人格特征可能将伴随她们一生。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自尊是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在过往的创伤里,有许多的血泪苦痛。其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必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伤痛,当我们长大后如何去面对这份创伤?也许我们会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出生在这样的父母跟前,但这些都无法有确定满意的答案。其实我们不必去问太多,这就是生活,或者这就是我们的每个人的命运。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出生和过去的经历称为“命”,那是改变不了的,那么,我们可以把未来的可以掌握的叫做“运”。这就是需要我们立足现实立足当下,去埋藏过去,看到价值,看到方向,去面对现在面对未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及时联系 ,电话:024-23527509


网站首页|关于协会|协会新闻|培训信息|团队风采|理论研究|婚恋家庭|推荐评优|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