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情感咨询:既渴望爱,又害怕靠近:恐惧型依恋者的自我救赎之路
“我可能要去海外工作了。”张小姐握着手机,语气里带着期待和忐忑。
电话那头的李先生沉默了几秒,突然说:
"哦,挺好的。对了,我朋友约我周末去钓鱼,正想跟你说一声呢。"
还没等张小姐回应,电话已经挂断。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张小姐的手机安静得可怕。
她反复回想着两人相处的点点滴滴:
明明上周他还特意请假陪她去医院,怎么突然就变了?是她做错了什么吗?还是他有了别人?
无数个问号在脑海里盘旋,直到收到那条短信:
"我们分手吧。"
这样的故事你可能并不陌生:热烈追求时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给你,却在关系更进一步时突然抽身离开。
这种"忽冷忽热"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恐惧型依恋"。
一、什么是恐惧型依恋?
想象一下,你的心里住着两个小人:
一个渴望亲密,像小狗一样摇着尾巴想要靠近;
另一个却像受惊的猫咪,随时准备躲进角落。
这两个小人轮流"值班",就造成了恐惧型依恋者时而热情似火、时而冷若冰霜的表现。
他们内心有两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1. "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2. "别人都不靠谱,迟早会离开我"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像个"情感侦探",总是寻找对方可能变心的蛛丝马迹。
即使对方说一百遍"我爱你",他们也会问出第一百零一遍:
"你真的爱我吗?"
二、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
这种"既想要又害怕"的心理,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
1. 不稳定的"安全基地"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画作给父母看,今天可能得到夸奖,明天却换来一顿责骂。
这种反复无常的回应,让孩子既渴望亲近父母,又害怕受到伤害。
2. 被辜负的信任 当父母一次次许诺"周末带你去游乐园"却从未兑现,孩子慢慢学会了不再相信承诺。
长大后,他们也会下意识地认为:别人的承诺都是不可靠的。
3. 被忽视的需求 有些孩子从小就要照顾父母的情绪,自己的需求却总是被忽视。
久而久之,他们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认为"我不配得到爱"。
三、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伴侣有这种倾向,以下建议可能会有所帮助:
1.给情绪贴标签 当感到不安时,试着说出具体感受:
"我现在很焦虑,因为我担心你会离开。"这比直接推开对方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2. 区分事实和想象 当对方晚回信息时,先别急着下结论。
试着列出事实:他只是忙工作,而不是故意冷落你。
3. 建立健康的界限 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
"我希望每天睡前能聊聊天,这让我感到安心。"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需求。
4. 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就像情感健身房,可以帮助你锻炼"情感肌肉",学会建立更健康的关系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故事,恐惧型依恋者只是带着更多的伤痕在寻找爱。
理解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不是为了给伤害找借口,而是为了找到治愈的可能。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写未来的剧本。"
在理解与接纳中,我们终将学会如何更好地爱与被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电话:024-2352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