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恋爱挫折、婚姻动荡、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离婚再婚、婆媳关系冲突等问题,产生极大困惑却求助无门…… 可以拨打公益咨询热线:024-23527509
婚恋心理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南街90号
E-mail:16133616031@qq.com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婚恋心理
婚姻家庭咨询:“渴望爱,却充满回避和焦虑”
发布日期:2022/2/22来源:网络阅读次数:1134

“渴望爱,却充满回避和焦虑” | 恐惧型依恋者的6个迹象


你身边是否存在这样一种人:ta渴望亲密,希望能接近潜在的依恋对象(朋友/伴侣),但当那些人靠得太近,ta们会变得非常不舒服,并渴望退出这段关系。然而,觉察到对方离开,ta又变得焦虑,肝肠寸断。


因此,ta传达给别人的信息其实是:“我喜欢你,但你离我远点”。


虽然这一类型在人群中的占比较小(约6%),但ta们往往具有最糟糕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


一些工作模型表明,恐惧型依恋更可能陷入虐待关系,与较高的边缘人格障碍、解离症状、孤独、抑郁风险相关。



01.

“不愿意进入亲密关系,

但又迫切需要被他人爱”


恐惧型依恋者常具有如下【6个特征】:


1)情绪和行为不稳定且不可预测


当一个人处于“恐惧型”的状态下,ta既担心被抛弃,又对亲密感到不适。


换句话说,ta们没有“对亲密的应对方式”——ta想接近的潜在亲密对象,也是ta害怕接近的人。在关系中,这种行为常引起误会,让人迷惑不解。




2)对重要他人的“理想化”和“愤怒”


研究表明,恐惧依恋的成年人会防御性地组织行为,对重要他人出现“理想化(要求一个完美的伴侣)”和“愤怒”的交替情绪,以尽量减少被拒绝的痛苦。


比如为了不被拒绝,宁愿孤独地过日子。努力减少与他人的情感接触,同时又要延续关系。


3)拥有极度情绪化的关系


在情绪调节方面,恐惧依恋者往往比其他不安全类型的人更麻烦)。


比如,很难从愤怒中平静下来,或容易感到强烈的“被排斥感”……无法应对情绪上的“压倒性来袭”时,可能会做出一些破坏人际关系的行为。


4)ta可能有很多的性伴侣


一项跟踪600人近40年的研究发现,“恐惧依恋”可以预测个人一生中更多的性伴侣数量,以及更大的性依从性(sexual compliance,即遵从伴侣的性欲望)。对男女来说都是如此。


因为ta们渴望爱,却害怕亲密,而偶然的性关系可以让ta们置于这种处境:


性活动既增加了亲密度,逃离可能导致抑郁的想法,也让ta们在感情上保持距离。


5)ta们更易出现攻击和控制行为


相对其他不安全的依恋类型,恐惧依恋的男性更容易对女性产生敌意、配偶虐待和儿童性虐待。


6)缺乏自尊,有强烈的拒绝恐惧


从性别维度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恐惧依恋。在女性样本中,恐惧依恋者具有“低自尊、沮丧和强烈的注意力需要”。


她们的共同点是,对他人有深深的不信任,不愿意寻求专业帮助。这可能与她们负面的自我看法和强烈的拒绝恐惧有关。



02.

是什么造就了一个

恐惧型依恋者?


心理学博士Hal Shorey认为,恐惧依恋的成人,一般在童年时期有过至少一名养育者出现过“可怕的养育行为”。


这会在孩子体内产生一种对自身安全的恐惧——孩子下意识地觉察到,照顾者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然而,父母并不一定具备主观敌意。有精神疾病的家长也同样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因为孩子知道父母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从神经生物学观点看,一些具有恐惧依恋对象的儿童,甚至可能无法全面发展出整合性的神经结构,导致成年后的情绪失调问题。


换句话说,孩子生来依恋父母,却不能将依恋者视为“安全基地”。在以后的生活中,ta们会创造出一个想要亲密的人,但同时也会创造出一个害怕亲密的人。




03.

如何重建

依恋关系中的安全感?


1)克服对安全感的恐惧,寻求一段安全的关系


比如谈恋爱,大约50%的成年人拥有安全型依恋模式,几率其实还不错。在新的关系中,你可以挑战自己的防御能力,并努力在这种关系中发展自己。


或者去见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会成为关系中的“安全基地”,与来访者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可靠的、具有接纳性的依恋关系,整合创伤,促进个人资源的整合。



2)为自己的经历写一个连贯的故事


依恋研究表明,儿童依恋类型的最佳预测因素并不是“父母经历了何种创伤”,而是“父母如何理解、解决这些创伤”。


对于未解决的创伤,一个很关键的做法是为自己创建连贯叙述的过程。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本身,就可以“增强”安全感和个人心理弹性。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及时联系 ,电话:024-23527509


网站首页|关于协会|协会新闻|培训信息|团队风采|理论研究|婚恋家庭|推荐评优|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