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听她说一个字,我就会疯掉。所以,只能主动把自己和她隔离开。”可有的人,一生都在逃,逃离亲人套在自己身上的沉重枷锁。
01
“那一刻,我想从楼下跳下去”
每天夜幕降临,别人家是灯火可亲,她却开始恐慌,因为父母的争吵又将拉开序幕。几乎每一次的结局,都是妈妈又哭又闹,爸爸一走了之。妈妈痛心疾首地告诉吕檬,爸爸早就出轨了,而且不止一次,从没间断。她还告诉吕檬,爸爸这边的亲人,个个都有“丑事”:奶奶嫁给爷爷是小三上位;小姑姑喜欢的男人已经有了家室;堂哥赌博输了拿家里的房子去抵押贷款……关键是,他们全部都对妈妈很坏:指使妈妈干这干那;和爸爸合伙欺骗妈妈;不把妈妈放在眼里等等。起初,吕檬对妈妈心疼得不行,跟她一起气,一起哭,立志说长大后会好好保护她。可是看到妈妈伤心欲绝的样子,她只能耐着性子撑下去。忍无可忍时,她也冲妈妈吼过,但短暂的安宁后,妈妈又会调回“控诉模式”。她似乎有个神奇的能力:无论在谈什么,总能成功地将话题引向自己这辈子有多惨。“有天晚上,妈妈又一次说我爸如何如何时,我脑子里升起一个念头,如果我现在从这12楼跳下去,能够换妈妈幸福,能够让我爸悔悟,我绝不犹豫。这样的母女关系,是病态的,妈妈有问题,我也有问题。
02
持续接受负能量,后果有多严重?
“急别人之所急,忧别人之所忧”,对别人的痛苦太能感同身受,反而令自己不堪重负,好像自己也经历了别人的痛苦,饱受困扰甚至内在崩塌。这种爱,包括被认可、被欣赏、被保护等等。并非可有可无,而是生存必需。父母无法满足彼此的情感需求,关系出现创伤甚至危机时,本该享受父母滋养的孩子,或主动承担负面情绪,或被用来当作替补。如果是儿子,往往更容易“被承担”丈夫的角色,以弥补妈妈的情感空白。我有个朋友,父亲性格强势,如果妈妈表现不如他意,就会大发脾气甚至在家摔摔打打。妈妈每次委屈难过,就找儿子诉说,夫妻之间发生矛盾,妈妈还经常让儿子当法官。毕业工作后,妈妈就在他租的房子里搭了个小铺住下来。就像吕檬,妈妈不断地说自己的痛苦,自然会启动她的共情机制。她对妈妈的痛苦感同身受,最终被妈妈的痛苦淹没,好像是自己在经历不幸的婚姻,觉得婚姻可怕。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女性天生同理心强于男性,因此也特别容易被父母“自然选定”为情绪垃圾桶。
但无论儿子还是女儿,分担父母的痛苦,几乎都是本能的选择。替代性创伤不易区分隔离,却颇为常见。
03
父母倾倒情绪垃圾时,是在对孩子做什么?
夫妻之间发生矛盾,向儿女倾诉和求助,就意味着责任转嫁,把无辜的孩子卷入了“战争”和伤害。而对孩子来说,面对父母的需求,几乎会本能地满足,全身心去支撑。作为孩子,不仅得不到情感上的滋养,还要倾尽全力来满足父母,这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入侵和剥夺。因为是亲子关系,这种伤害往往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而且不易觉察。既要满足父母的需要,也要顾及自己的感受,互相撕扯不可避免。这样的状态内化后,会因为缺乏清晰的边界,造成混乱和彼此冲突。长期接收父母的情绪垃圾,自然地会将自己设置成工具状态,这也意味着,情感系统会变得迟钝甚至关闭。此外,当内在空间被别人的情绪挤占时,自己的感受往往就会被压抑。而自己的感受,一旦长期被隔离,往往会产生很强的张力,对自己造成攻击。先人后己,习惯性忽略自己,他们对别人的需求很熟悉,并能迅速满足。但对自己却陌生而疏离,很难识别和确定自己的感受、需要,就像一只漂泊的小船,找不到靠岸的港口。在这些特点背后,是他们强烈的丧失、羞耻感,带来低自尊、高回避,缺乏力量等问题,不仅个人发展困难,进入亲密关系,也是很大的挑战。
04
怎么突围?
好在出现问题的,是这种互相制约捆绑的关系,而不是这个人本身。尝试区分父母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不再将两者绑在一起。如果说,过去总是父母为先,那现在,要学着自私一些,不让他们继续逃避责任。对习惯承接父母情绪的人来说,是莫大的挑战,会错认为自己是在“抛弃”父母,从而深感内疚。“妈妈(爸爸)受了太多伤,吃了太多苦。我作为他们的孩子,扔下他们不管,去过自己的生活,我觉得太自私了,我不忍心抛弃他们。我害怕这样做,他们会受不了,我会没有了父母,没有家。”需要提醒自己的是,“独立”不是对亲情生硬切断,而是要发展出一种更舒服的相处模式。“父母有他们的生活,我也有我的。他们只能为他们的生活负责,我也只能为我的生活负责。”想要重新调整和父母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学会独立。成年后,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经济独立”,这将成为内在独立的基础。不要小看这件事的难度。要知道,对许多孩子来说,经济上离开父母支持,很难。试着利用这样的句式,将自己带回到当下的状态中,随时锚定和发现自己。这个练习的过程,可以用“书写”或“自我对话”的方式来完成。每天努力向前一点点,你的人生,一定会重新回到你的掌控之中。人这一辈子,不可能没有遗憾,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根本不存在。回看过去,试着停止指责和怨恨,对当下保持一份觉察。只要你愿意,这就是你告别“情绪垃圾桶”身份,重新拿回内在力量的开始。
- End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电话:024-2352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