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恋爱挫折、婚姻动荡、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离婚再婚、婆媳关系冲突等问题,产生极大困惑却求助无门…… 可以拨打公益咨询热线:024-23527509
婚恋心理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南街90号
E-mail:16133616031@qq.com
婚恋心理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婚恋心理
婚后不配谈爱情?四个原因,颠覆常识
发布日期:2020/10/10来源:网络阅读次数:1676

1.

爱情是什么?

朋友刚离婚,她告诉我,她并不打算再次结婚。

没有失婚女性一身的愤世嫉俗亦或哀怨,她的决定看起来也并不像是赌气。

于是,我问她为什么?

她反问我:“你说,结婚为了什么?为了找个人陪伴?我有朋友,有同学,有亲人,还有宠物;为了找个人养我?我自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我不缺乏安全感;为了搭伙过日子一起抚养孩子?我不相信父母貌合神离地过在一起,对孩子能不造成伤害……除了这些,如果还为了什么,那就是‘爱情’了。

年轻的时候,爱情是要排在第一位的,可是,到了中年,经过婚姻,我忽然‘不会’了。”

最后,朋友发出了直击灵魂的拷问:“你是搞心理学的,你告诉我,爱情是什么?”


维基百科中,在谈到爱情时,列举了很多名人对爱情的定义。

马克思说,形而下的爱情是仅建立在物质和情感上的爱情。

弗洛姆《爱的艺术》说的是泛爱,就是广义上的爱。

曹菁《爱情信仰论》说的是爱情情感加上爱情关系(产生于情感又超越情感的爱情关系)。

听起来,似乎非常丰富。

可是,爱情到底是什么?

2.

爱情,需求被满足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我的来访者,M女士。

M女士,婚龄5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爱老公了。

她自认为,曾经对老公的爱情是非常浓烈的。

当年,她和老公相遇的时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天雷勾地火,各种合拍;相处1个月,就有“就是他了”的感觉;相处三个月,结婚一事就被正式提上日程;相处半年,开始筹备婚礼;最后,在认识一年后的某个良辰吉日喜结良缘。


那个时候,M女士不需要思考,一眼的直觉就足以笃定,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的THE ONE(命中注定的唯一)。

精神分析当然不会放弃“直觉”,“直觉”的背后,往往大有文章。

我们不需要精神分析的智慧,表面上看,两个人所谓的合适,当然似乎有一定的价值观、生活目标、各种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作为基础。

对于M女士,除了这些“理性上可以理解的原因”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M女士是一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而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恰好是一个让人非常有“安全感”的人——机关工作,性格内向,喜欢宅在家里,不喜欢过多交际……甚至,没什么爱好。

这可以说是一种从内到外的“稳定”,而这种“稳定”,正是缺乏安全感的M女士求之不得的东西。

也许,这种契合在M女士这里,尚未被意识化,但是,却成为在她潜意识涌动的强烈的心理动力:自己的一项重要需求被如此强烈地满足,这种感觉简直太好了。

这种太好的感觉,让M女士动心了。


我们的需求,就好像我们的形状。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契合,无非是:我的需求,你恰好可以满足,而你的需求,我恰好也可以满足。就好像两个拼图,形状刚好可以非常吻合地拼接到一起,然后,彼此就都得到了满足。

于是,暗流涌动的各种内心动力,浮现在表面上的表现就成了:我们喜欢一个人,或者,讨厌一个人。

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并不是真的“没有原因”,它是有原因的,只是,我们可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3.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又一往而失

可是,这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能会变。当两个人都变化,形状就不再能够凹凸互补、完美吻合,冲突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以各种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来访者M女士就是一个例子。五年前的她,渴望稳定;现在的她,渴望流动。她变了。

所以,五年过去了,M女士变了,而老公仍然没变,两人步调自然不再一致了。

就好像是一个孩子,面对动荡的外部世界,当自己还没有能力的时候,非常渴望父母的关怀和照顾。而当假以时日,自己长大了,强壮了,他就要做一件事:离开父母,走出去。

这个想法一旦萌发,就一发而不可收:他要义无反顾的走出去。

M女士就好像是这个想要义无反顾离家出走的孩子。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议题就被提上了日程:分离。

配偶不是父母,但是,这个过程却极其类似。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个人发生了变化,而另一个人不变,那么,他们的形状就变得不再能够完美吻合,这个时候,就不匹配了。


M女士的案例中,五年后,老公曾经那个最吸引M女士的特点——稳定——到今天,恰恰成了阻碍他俩最大的问题。

当初的稳定成了今天的固着,当初的优点,成了今天不可逾越的障碍。

于是,我们发现:爱情消失了。

不是爱情消失了,是我们的需求不再能够被满足了。

4.

投射与认同的游戏

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男人的潜意识中有一个女性性格——阿尼玛,她同时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而女人潜意识中也有男性性格——阿尼玛斯。

当男人对女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时,他可能是将他心目中阿尼玛的形象投射在这个女人身上。反之亦然。

所以,所谓爱情,不过是一场疯狂的投射。


无非是,我把我心中那个理想化的形象投射到你身上,你恰好能够接得住。什么是“接得住”?就是你能够允许我这样投射,并且,似乎给到我的一些反馈,能够满足我对你理想化形象的需要,这就能让我在你身上继续投射。

而这个过程是互相的。

当我们能够遇到一个人,我们两个人之间,互相都能投射自己的理想化客体到对方身上,这个时候,我们就相爱了。

因此,所谓相爱,不过是一场疯狂的投射和认同的游戏。

5.

潜意识说了算

百度百科中,对爱情的定义是:

爱情是指两个个体之间相爱的感情、情谊。爱情简单地理解为,因对某些事物的喜爱所产生的情愫。爱情有情感、愿望、欲望等。


如果说,爱情是“对某些事物喜爱而产生的情愫”,那么,这种喜爱从何而来?

那很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重复,或者,是对潜意识中未完成情结的执着。

在这一点上,并不新鲜,却很经典。

首先是潜意识的重复。

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我们为什么会喜欢他?很可能因为,曾经,我们遇到过这样的人,他给了我们很好的体验,于是,我们对这一类人产生好感,并延续至今。这个人,很可能是我们的异性父母。

这种正向认同,其实是不错的结果。

之所以是不错的结果,是因为,它似乎表示:异性父母曾经很好地满足过我们。因此,我们才会把这种感受内化到潜意识。

其次是对潜意识中未完成的情结的执着。

这多发于反向认同。

曾经发生过“求而不得”的情境,所有没有被看到和满足的情绪、感受和需要,因为没有被满足,而固着在那里,不肯前进,情绪和感受反复堆积,终成情结。

长大后,为了能给自己一个结果,我们会不断重新制造类似场景,找到相似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对某一类人,显得特别的关注。我们像有一个雷达,可以准确地找到他们。


当然,爱情发生过程背后的动力还有其他,以上四种是我认为多见的几种。

既然,爱情不过是: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不同人之间内心地图的互补、投射与认同的游戏或者只不过是潜意识的一种固着,那么,爱情的质量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爱情的质量取决于我们心理发展的水平。心理发展的功能越是完善,我们也就能够体验更高级的感受。

这种例子也有很多。

比如,我自认为还挺有意思的一个观点就是:越“高级”的人,越享受暧昧。

背后核心的心理学角度的观点就是:自我发展得越是完善的人,意味着有一个确定的自我,一个确定的自我,就能够应对持续变化,也更加复杂的关系。反之,一个破碎的自我,倾尽一生的功课,可能都是执着于如何把自我粘起来,关系,也会服务于此,至于更加复杂的关系,那恐怕一时半会先谈不上。

* 来访者案例细节均已进行虚构化处理

插图:电影《爱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及时联系 ,电话:024-23527509


网站首页|关于协会|协会新闻|培训信息|团队风采|理论研究|婚恋家庭|推荐评优|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