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物》一篇关于“潜水艇父母”的文章,引发了热议。
“这一类父母的共同点是,他们像潜水艇一样潜伏在水底,很少露出水面,默默地提供保护,又会在紧急时刻现身,给子女托底。”
比如:
从小学择校到大学志愿,把重大选择权都留给孩子; 平静地接受孩子要去异国他乡的决定,把所有不舍压在心底; 孩子文化课成绩上不了一本,决定学画画,只问一句“想好了吗”,就放手让孩子转向; 找借口让几岁的孩子一个人回家,然后偷偷骑车跟在孩子后面,帮助孩子完成人生首次独立尝试……
在他们眼中,自由、磨难和试错都是必要的。
02 “兜底”不是纵容,是看见心底那场雨
网上一位博主曾分享母亲的“纵容”:小学时为她请假补觉;初中代抄罚卷;高中为溜出校门的她向保安打掩护。当被问及原因,母亲听到“就是想玩”的回答后只笑着说:“真是个小坏蛋。” 评论区有老师担忧:“这是溺爱,出事怎么办?”然而潜水艇父母的“兜底”,本质是“情绪确认”——像接纳一场雨那样,看见并承认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当孩子渴望多睡一会儿、逃避枯燥惩罚、向往片刻自由时,母亲没有否定与训斥,而是带着理解说:“你的感受我懂。”
这种态度传递了关键信息:你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父母不必每次都“打掩护”,但可以和孩子一起吐槽压力,耐心倾听烦恼,用分享感受代替责罚。当父母成为一把适时撑开的伞,孩子便能以自己的节奏,在风雨中自然生长。
03 降低期待,是给平凡人生的一束光
当“全职儿女”成为现象,一对父母的做法令人动容:他们每月支付女儿4000元“工资”,条件仅是准备一日三餐和陪伴。女儿感慨:“以前觉得人必须闯事业,现在明白各人有各命,过好自己就够了。” 评论区一针见血:“难的不是雇佣关系,是父母必须降低期待。”当内卷浪潮中孩子精疲力竭,有些父母选择了“动态平衡”:放下“孩子必须成功”的执念,转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平凡日常——孩子能做好一顿饭,能耐心陪父母看病,能踏实地经营小日子。
莎士比亚说:“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主动降低期待的父母,实则在为孩子“攒劲”。他们摘下“望子成龙”的滤镜,戴上发现细微美好的眼镜,让孩子在容身之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04 如果未被好好托举,如何成为自己的潜水艇?
或许你从未体验过被“潜水艇”护航的安心。那些代际传递的创伤烙印,让信任与松弛成为奢侈品。但生命的韧性在于:我们永远可以选择,在何处终止伤害的循环。 试着像那位母亲一样,为自己构建稳固的“船锚”:培养真诚的友谊,投入热爱的兴趣,发展平等的亲密关系。当你的内核逐渐坚实,便不会轻易被焦虑裹挟。 学习为自己的情绪“兜底”。压力爆棚时允许自己找个角落尖叫;被人消耗时勇敢设立界限。当你懂得呵护内心的小孩,才能为孩子撑起包容的伞。 最关键的一步,是放低对自己的苛求。接受“成功很好,平凡也无妨”,将目光从缥缈的顶峰收回,专注经营当下的每一步。
好父母或许可遇不可求,但重塑自我永远可行。
一位网友的比喻精准而温暖:“留在港口的小船最安全,但亲爱的,这不是造船的目的。”
无论作为自己的“潜水艇父母”,还是孩子的护航者,我们倾尽全力的托举,只为目送生命之舟——向着属于自己的海域,自由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