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养个孩子比过去难太多了,太多的标准和条条框框时刻提醒着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好像孩子未来的人生完全取决于父母会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养育他们,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酿下无法弥补的大错。
如果你也因为要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给自己太多压力,常常觉得紧绷,或许你需要有个人来给你松松劲。
首先,不必强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真实坦诚的父母比合格的父母更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其次,那些条条框框没那么可怕。有很多你觉得万万不能做的事情,其实可以做。
有的家长拼命在孩子面前扮演情绪稳定的父母,对孩子发完脾气懊恼得不行,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可作为父母一定不能冲孩子发脾气吗?
1、不再孩子面前发一点脾气,是绝对做不到的。
非要用这么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定会觉得挫败,甚至因为无力感产生暴怒。
对很多人来说,养孩子可能说成年以后遇到的最大挑战了。面对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神兽,我们常常感到挫败和无力,有负面情绪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当然,处理这些负面情绪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孩子以外的其他途径,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持,或者在某个当下就是控制不住,也是一件非常正常且可以被理解的事。
如果父母接纳了自己没忍住发脾气的行为,这件事可能就过去了。但如果父母反倒开始自责,甚至陷入“给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样的灾难化思维,反而会掉进负面情绪越滚越大的旋涡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个。一个是父母加倍责备自己,情绪持续低落;另一个负面情绪出去就收不回来,对孩子发了更大的脾气。
无论是哪一种,对孩子都没有半点益处。所以,父母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也理解自己有时候实在没忍住,冲孩子发了火的行为。只有理解且接纳了自己,你才能摆脱情绪越来越糟糕的恶性循环,及时止损。
2、给孩子传递的观念应该是“每个人都有脾气,但你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而不是“人不能有情绪,有情绪的人就是坏的人。”
如果父母努力在孩子面前克制自己的情绪,尽量营造父慈子孝的家庭氛围,那他本能地也会提高对孩子控制情绪能力的要求,希望孩子也始终保持情绪稳定。
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也就算了,还要把这个高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要知道,孩子要学会的其实不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在别人有情绪时保持边界,不被卷入。
很多喜欢内耗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很难在面对情绪时保持清晰的边界。
别人不高兴了,你就彻夜不眠思考是不是自己哪句话说错了,让对方不开心了。
同事吃饭没叫你,你就难受好几天,思考是不是自己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得罪了人。
父母吵架闹别扭,你就比他们着急,想赶紧找个方法帮助他们缓和关系。
你把让别人始终保持好情绪当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别人不开心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没做好,赶紧得行动起来。这才是你常常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如果你不想自己的孩子也走同样的老路,就要从小培养她在别人的情绪面前保持边界。
不小心冲孩子发脾气之后,可以对孩子说:
“刚刚妈妈的情绪小怪兽跑出来了,没控制好情绪,不是你的错,是我的问题。”
“妈妈现在心情不好,可以让我一个人待会吗?等我好了就去找你。”
“下次我发脾气的时候你不要管我,我自己消化消化就好了。”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知道你的情绪是你的事,他不需要插手,更不需要为此而责备自己。处理得当的话,父母的每一次发脾气,都是孩子实地演练不内耗的好机会。
父母总是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基础,但跟情绪稳定一样,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需求。但要知道,一满足不了孩子就觉得对不起孩子,甚至怨恨自己无能,同样说一件让你和孩子都觉得痛苦的事。
作为父母,不是给孩子一个需求全部被满足的家庭环境,而是一个需求即使不能被满足,也能够被接纳的环境。
坦白讲,我是从孩子三岁之后,才开始真正面临如何拒绝孩子这个问题的。
小时候他要的东西很容易满足。一个棒棒糖,一个泡泡机,再不济就是一个上百的玩具。可随着“格局”不断被打开,他的需求越来越难满足。一个质量不错的滑板,一个4位数的乐高或者一次旅行。
曾经一度,拒绝孩子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结果要么是一次不愉快,要么就是我妥协,咬牙去满足他。因为孩子有需求,我要去满足,不能满足,我就是个坏妈妈。
我做过很多努力。把自己物质的需求压榨到最低,尽全力满足孩子。但常常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满足孩子之后就会给孩子无意识地施压。“你要好好珍惜”“妈妈为了你新衣服都不能买了”“也就是亲生的,我才这么舍得”等等。
但如果父母勉强自己去满足孩子,又会忍不住向孩子施压,时间久了,孩子会有以下表现:
变得不自信,认为自己的需求是不被允许的,在以后的关系中也会习惯性的把自己的需求压抑下来。
习惯性自责,孩子深刻认同妈妈的言语攻击,认为自己有需求并且提出来就是不懂事,就是在压榨妈妈,长大以后也会非常善于厌恶自己,惩罚自己。
难道只能用这种互相伤害的方式来处理吗?正确的应对方式应该说这样的:
一是接纳孩子的需求。
孩子有需求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谁不喜欢美好的事物呢。
二是共情孩子想要满足需求的渴望。
你想要这个啊,这个确实很不错。
妈妈知道你真的特别喜欢那个东西。
妈妈小时候如果能看到这样一个玩具,应该也会非常想要的。
三是跟孩子一起讨论。
当下这个需求,如果满足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如果不满足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此过程中,孩子会学习到满足需求的同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并且就算最终自己的需求没有办法被满足,他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就不会责怪父母,也不会责怪自己了。
四是不要做永久性的定论。
这个需求现在不能满足,并不代表以后不能满足。可以延长等待时间,甚至鼓励孩子长大后去满足自己。
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有千万次机会去面对自己没有办法满足孩子需求的事实。冲突出现时,不应该指责,不应该回避,应该告诉孩子,就算满足不了你的需求,妈妈依然永远爱你。
孩子可以全然接纳自己是有需求的,知道无论如何自己都是被爱着的。而一个被无条件爱着和接纳着的孩子,在未来会有无限的能量,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
之前有很多明星妈妈被网友诟病:“每天都在外面拍戏,根本没时间陪孩子,那干嘛生孩子呢?”也有很多妈妈坚定地做出牺牲自己、陪伴孩子的决定,辞去拥有大好前程的工作,专职在家带娃。因为陪伴孩子的时间很短暂,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陪伴孩子,当然是正确的选择,每一个愿意为了陪伴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妈妈也非常伟大。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带着委屈和愤恨陪伴孩子,成为了一个充满怨气的妈妈,倒不如做一个不能常常陪伴孩子,却很快乐的妈妈。
之前听过一个采访,被采访的女孩说,小时候妈妈每周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参加舞会,她不愿意,总是哭闹。但是她说,她从没因为这件事而受过伤,因为妈妈从不会因为她哭而生气,妈妈会开开心心地抱她,告诉她会在几个小时后回来,而且总是言而有信。回来之后,妈妈也会开开心心地抱抱她,在能陪伴她的时候认真陪她。
给孩子造成伤害的,往往不是妈妈的不陪伴。给孩子造成伤害的可能是以下两种行为:
1、妈妈觉得愧疚,不愿直面自己要暂时失职的情况
有的妈妈会在孩子睡着时偷偷离开,甚至明明自己想出去玩,却找一个听起来更体面的借口,这样就不会当场面对孩子的不满,并因此觉得愧疚了。
但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当孩子醒来发现妈妈突然不在时,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感受到深深地恐惧。当孩子认为妈妈是去工作,自己要听话懂事时,仍然会觉得哪里不对劲,无法安心地等待妈妈回来。
2、妈妈无法应对孩子的情绪,强制孩子懂事听话
我的一位同学到现在想起读幼儿园的场景,仍会觉得委屈。
她说,那时候,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站在幼儿园门外哭,不想离开爸爸妈妈。很多父母都是抱着孩子安慰,而她爸爸每次看到她哭都会痛骂她一顿,嫌弃她没出息,甚至会用脚把她踢进幼儿园。
其实,同学爸爸的暴力行为,反而说一种无能的表现,他不知道怎么安抚孩子的情绪,面对哭闹的孩子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于是只能用暴力的方式让孩子停下来。但这样的方式对孩子说莫大的伤害,在她处在分离焦虑的情况下,本应该支持她、安慰她的家长反倒给了她二次伤害,孩子会变得更没有安全感,更觉得孤立无援。
所以,妈妈可以离开,但要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接纳并安抚孩子的情绪。
“妈妈要离开,你很难过,妈妈理解。妈妈也很舍不得你,妈妈也会想你的。”
2、告诉孩子真相,你当然有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并不羞耻。
真诚的妈妈会带给孩子安定感,况且,一个懂得爱自己的妈妈,才能教出能够爱自己的。
3、与孩子约定分离时间,提供安全感。
什么时候走,走多久,这些关键的信息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孩子。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你的详细计划,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告知在日历的哪一天,或者时钟走到哪里你就会回来。之后一定要做到言而有信,获取孩子充足的信任。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同一性”,意思是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形成我是谁,我的情感和态度是什么以及我有什么用的目标和信仰的整体认知。
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在内心里能给自己画一个人格框架,并且清晰的知道这个框架是什么样的。有了这个框架,一个人就能客观且相对准确地看待自己了。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基于这些判断,一个人就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眼前这个困难,是绕过去走,还是跟它死磕,战胜它。
要知道,一个人对于自己人格框架的构建,不是通过自己凭空想象或者自己摸索出来的,而是通过他人的反馈得来的。也就是说,你无数次地听到别人跟你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质,再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把所有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
一个能够真正看见父母的孩子,会随时向孩子反馈一些信息,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还不太好;自己擅长什么、不太擅长什么;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不足又是什么……反馈的信息全面,孩子才能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和评估所以父母不能只反馈给孩子好的一面,也要反馈不好的一面。
但很多父母在反馈孩子不好的一面是,用错了方法,把反馈变成了打击。
不可以在墙上乱花哦!
你看你又淘气了!
你怎么这么没礼貌!
真正的反馈是“客观的描述事实+后续的改建建议”:
你把墙画脏了,妈妈擦起来很费劲,下次画在纸上可以吗?
刚刚你玩得太开心,把花瓶打碎了,下次不要再离花瓶这么近的地方玩好吗?
刚刚你没有跟爷爷打招呼,是因为什么呢?下次能跟爷爷说一句你好吗?
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孩子就不会感受自己被指责了,反而知道了下次怎么做会更好。能在自我接纳,不那么焦虑的情况下,客观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做父母松弛一点,孩子也就能更放松一点,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你们都喜欢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电话:024-2352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