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恋爱挫折、婚姻动荡、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离婚再婚、婆媳关系冲突等问题,产生极大困惑却求助无门…… 可以拨打公益咨询热线:024-23527509
家庭教育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南街90号
E-mail:16133616031@qq.com
家庭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孩子18岁前,父母千万别在这事心存侥幸(下)
发布日期:2022/1/14来源:网络阅读次数:898

孩子18岁前,父母千万别在这件事上心存侥幸(下)

03

6-18岁能力培养,形成知识和技能


6到18岁属于知识教育和技能习得的一个关键期。

个性一部分来自于遗传,一部分来自于后天,而智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遗传,而技能方面的习得才是后天。

这个阶段需要对孩子的能力问题进行甄别,需要帮助孩子找到属于他能力方面的定位,也就是自我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将来他在社会中的定位。

学校教书育人,而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将来才能养活自己、养活家长。

另外,在这个时期,,孩子进入青春期,女孩12岁、男孩14岁起,第二性征开始发育。

面对中学生,家长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孩子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比如,孩子进入初二后,家长就可以与孩子讨论未来的职业方向,至少提供给孩子五种未来职业选择。

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引导,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那么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引导呢?

学习困难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的女儿在高中阶段数学成绩不理想,找了一位优秀的课外老师为其补课。

但是女儿却直言自己数学不需要补,不如把钱另外花在英语和历史的学习上。

李玫瑾尊重女儿的意见,把补习的重点放在了英语和历史两个科目上,最后在高考中女儿的英语成绩提高了50多分。

孩子对自己有最清晰的觉察,要给予他们表达的机会,尊重孩子的节奏。

那么如何在青春期跟孩子探讨恋爱的话题?

李玫瑾在女儿初中时,曾用挑衣服的案例,教会女儿如何确立正确的恋爱观。

挑衣服好比找对象 。

一次,母女俩在商场里挑选衣服,走到第一家商铺,女儿看中一件衣服,李玫瑾鼓励她除了这件衣服,还可以到其他商铺再看看;在不断逛商铺的过程中,女儿在对比中发现了其他更中意的选择。

李玫瑾借此机会说:

“找对象好比挑衣服,中学就是第一家店,如果在中学时期就早恋,那很有可能看不到未来更优秀的男生了。”

女儿恍然大悟,从此养成了正确的恋爱观。

人的一生除了工作,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情感越丰富的孩子才越幸福,不要逼着孩子单纯地走向成功。

04

18岁以后自我实现形成修养和自觉


18岁以后,孩子成年,在社会活动当中会慢慢完善自身的修养,自我的成熟。

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然成年,他的具体的一些思维还有待于成熟,这是需要一个逐渐打磨的阶段,打磨的是什么呢?是他的修养。

因为前期工作做好了,那么家长也才能对孩子这个阶段形成心理的影响和一些关键性的指导,这个阶段需要怎么与他相处?怎么给他一些教育上的启发呢?

在孩子进入大学以后,18—22岁左右,孩子已经是无形中去影响孩子了。

在这个阶段,他要开始独立走自己的人生路,需要做好自己的选择,需要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父母要给孩子一个鼓励,同时要告诉孩子剩下来的路你要自己走了,但是父母也一直会在身后默默支持他。

一方面我们要让孩子去自己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去真正运用自己的这些见识、文化于社会生活之中,实践出真知,大学阶段的孩子都比较理想化,现实却是实实在在的,要避免的是一切想当然,现实情况是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些也都是在磨炼孩子的自我品行。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让孩子在这个阶段给自己的未来做规划,可以有时间就多和孩子聊聊人生,可以打听孩子的思想活动,家长需要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确保孩子在这个阶段不出大乱子,包括恋爱、婚姻、事业、人际、学业这些都可以谈,多沟通、多交流、多引导,家长才不愧为家长。


整体来讲,孩子成长的过程养育是教育之基础。

养育是父母辛苦付出、积累教育资本的一个过程,养育需要在早期稳定地形成一对一关系、形成依恋亲子关系,养育也是人性被唤醒的过程,是情感发展的起点,所以早期的三年陪伴极为重要。

三年有恩于他,才可随后立威于他。成长需要行为规范,形成观念。这一切都需要在六岁前完成。六岁前的努力,让人一生受益。

让孩子习得知识和技能,才能让其生活美好。个人生活顺利,才能国泰民安。现代城市化和社会化对人生活的影响太大,所以要重视人出生后最重要的三年。混乱的养育,后患在十二年后显现。

总之,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和过程,它涉及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一个家庭走出来的一个成员,他代表的是整个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空间,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

每一对父母在教养孩子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冷静分析,多跟孩子交流、多陪伴,一定会帮孩子渡过一个个难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及时联系 ,电话:024-23527509



网站首页|关于协会|协会新闻|培训信息|团队风采|理论研究|婚恋家庭|推荐评优|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