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恋爱挫折、婚姻动荡、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离婚再婚、婆媳关系冲突等问题,产生极大困惑却求助无门…… 可以拨打公益咨询热线:024-23527509
家庭教育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南街90号
E-mail:16133616031@qq.com
家庭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孩子18岁前,父母千万别在这事心存侥幸(上)
发布日期:2022/1/14来源:网络阅读次数:931

孩子18岁前,父母千万别在这事心存侥幸(上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父母陪伴着一路走过来,但初为人父、初为人母,没有哪个父母是天生。


所以,我们有时候并不真正了解自家的孩子。

为什么不如以前听话了?

为什么不如以前活泼了?

为什么开始说谎话了?

为什么学习成绩变差了?
……

这些孩子成长中的“为什么”,作为父母我们经常搞不懂……

我们还是不要把孩子当试验品,特别是到了现代这个社会,更需要我们懂得一些教育的基本规律,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原理,更能够把孩子教好,而不是一切凭着感觉,不注重方向设定,没有一个步骤的安排,一切都是迷迷糊糊,等到孩子长大,发现自己没有教好,岂不追悔莫及?

孩子的成长实际上是分为不同阶段的,我们需要根据每个阶段的变化,不断调整家长自己的心态跟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

正所谓到哪座山唱哪首歌,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能说孩子幼儿教育跟小学教育一样,中学教育跟大学教育一个样,那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不合时宜,是要不得的。

不管是哪个阶段,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实际上都可以反映为对孩子心理的投入,这种投资是无价的。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接触大量案例及多年的侦查实践发现:

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中的一个表现、一种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父母们不禁要焦虑了,如何才能让孩子眼里充满快乐、温暖呢?

李玫瑾教授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养育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1

0-3岁注重情感抚养,人性形成


4个月到半岁,开始会认人之后,依恋关系变形成了,那个时候一对一的情感得到满足,才会开始对外界形成信任,这属于人性的核心。

0-3岁是孩子与家人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建立时期,这种依恋会不断积累直至12岁。

依恋是情感的起源,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难过时,只有依恋对象的出现,幼儿才会感到安慰。

依恋得到满足时会非常快乐和放松,而当人处于放松状态时,看外界的事物就会非常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这样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伤害家长的行为,不用问,这样的孩子大多在12岁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养育长大的,情感联系并没有形成。”


源于美国的“哭声免疫法”曾一度风靡全球,年轻的中国父母也追捧不已。

孩子哭闹时不能马上抱起,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好习惯,避免养成哭闹的习惯。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这种观点。

她说,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无能期,儿童只能靠哭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此时,家长应该立刻抱起孩子进行安抚。

长期哭闹得不到安抚的孩子,他们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孩子的脾气秉性。

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键盘侠”;

殊不知,他们“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恰恰源于父母的粗放式养育,在1岁以内自己的各种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喂养孩子要放在怀里,养育者的气味会让孩子感到温暖,食物、熟悉的气味会让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乐,有利于依恋关系的建立。

02

3-6岁性格养育,形成观念


性格是后天社会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期,3岁上下必须有意识地说“不行”以及进行一系列的性格培养,6岁之前性格培养很重要。

在反抗行为较少的情况下建立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当中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从而形成观念。

有些不当行为一旦被重复,变形成了知觉、思维和行为定势,就是习惯。

随事而就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孩子在早年父母的陪伴极为重要。

爱是一种营养,但不是全部,孩子从3岁开始,逐渐具有了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时期。

3岁时,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4岁时,家长要教会孩子等待和自律;

5岁时,家长要在诱惑训练中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并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如何与他人分享;

6岁时,孩子要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3岁左右,孩子的哭闹已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求。

那么如何制止孩子无理的哭闹?

要让他知道,哭闹没有用 。

比如孩子因为得不到手机,不能看动画片,在家里哭闹。

此时家长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抱进卧室,一对一笑眯眯地看着孩子哭闹。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长可以起身离开去拿一个热毛巾给孩子擦擦脸,让孩子体会到对他的爱。

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家长再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讲道理:

“如果妈妈想看手机,爸爸不给妈妈,妈妈就像你刚刚那样哭闹,好吗?

你已经长大了,有什么需求可以说出来,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李玫瑾提醒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特别要做到“四个不要”:

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

对于哭闹中的孩子而言,家长的大道理仿佛耳边的噪音;同样的,若把孩子单独留在房间里反思,相当于关禁闭,没有丝毫的教育意义。

鼓励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父母的想法,与孩子建立民主的沟通模式。

很多家长反映:

“孩子到中学不爱学习,在课堂上坐不住,东张西望的,很是影响学习成绩。”

李玫瑾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大多从小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等祖辈长大的。这是因为,老人的生活没有节奏和规律:

“一会儿给孩子吃个红薯,一会儿带孩子去邻居家串串门儿,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变得分散。”

早年没有节奏的养育,会让人在成年后对自己缺乏控制力。

如何让4岁上下的孩子开始懂得等待和忍耐,从而培养自律意识?

有计划地给孩子买玩具。

选择一个轻松的周末,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商场里去挑选玩具。

孩子挑好后,家长可以说:

“这玩具超出我们的计划,你知道爸爸妈妈每天为什么去上班吗?

30天才发一次工资,家里买所有东西都需要计划,你这个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妈妈的预算计划,我们只能买100元的玩具。

如果今天买回家,我们下星期的菜钱就没有了。

如果爸爸妈妈这个礼拜辛苦工作加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这个玩具买回家了!”

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提要求,因为要加班,你要早点上床睡觉,要乖乖吃饭,收拾自己的玩具......

延迟满足会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

除了买玩具,李玫瑾教授建议,孩子3岁以后,家长可以利用周末时光让孩子坐在书桌前安静做一件事情,可以是拼图、绘画等。

3岁时坚持10分钟完成一幅画,4岁时每次坚持20分钟,等孩子6岁上学后,就能在3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集中注意力。

孩子5岁起,自我管理能力和与他人分享的能力也应该逐渐养成。

这时候,家长要适当利用诱惑训练来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1. 巧克力的诱惑

准备一份孩子最喜欢的零食,比如巧克力。

设计一个游戏,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两份对孩子说:

“宝宝,这两份巧克力都给你,你可以自主管理。

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另外一份,那么明天妈妈再额外奖励你一份。”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首次掌握决定权,大多会把两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奖励。

一个月后,当第二次做游戏时,孩子会吸取教训,按照计划品尝巧克力,逐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这是妈妈对你的考验,不要着急,长大后要学会等待”。

2. 饭桌上的分享

自己小时候总是会在饭前准备好桌椅和碗筷,等家人都入座后,才会动筷。

父亲加班不能按时就餐,母亲一定会用干净的碗筷给他单独留一份饭菜。

最好的水果也会留给不在家的家人。

父母生活中的点滴行为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分享。

3. 运动中的吃苦耐劳

孩子从4岁就要多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吃苦耐劳。

跑步可以锻炼孩子的呼吸和耐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

孩子在跑步中会上气不接下气,当过了这个阶段会发现没什么不良反应。

这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生活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刚开始工作特别难,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也不过如此”。

孩子在学游泳时,会非常害怕,觉得要被淹死了,后来他会发现只要不放弃,一定能学会。

这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什么事情都是由不会到会,这个过程就是自己驾驭外界的过程,不能因为害怕就拒绝尝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及时联系 ,电话:024-23527509



网站首页|关于协会|协会新闻|培训信息|团队风采|理论研究|婚恋家庭|推荐评优|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