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市婚姻家庭咨询技术高峰论坛》总结
2016年12月17日,沈阳市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召开《2016年沈阳市婚姻家庭咨询技术高峰论坛》,近百位理事及会员参加了会议。沈阳市社科联学会部部长李文春、协会名誉会长黄学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滕放主持。会长郭淑英教授对2016年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并对2017年工作计划(草案)进行了宣读。
在2016年工作中,协会按照市民政局、市社科联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了六项重点工作。首先是积极开展社会科学及心理学科普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队、进媒体、进机关、进疆藏的“六进”活动;其次是加强了协会自身建设,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及相关的公益活动;第三是针对如何提高协会会员专业技能,开展了多批次的会员培训;第四是针对市民需求,在我市《辽海•沈阳讲坛》这一平台,广泛开展了普及婚姻家庭身心健康知识的讲座活动;第五是建立完善了以我市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为载体的科普基地建设;第六是不断充实完善网站、微信、QQ等心理服务平台的建设等工作。
在召开的咨询技术高峰论坛中,大会在保证求助者信息相对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对案例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在研讨现场,邀请求助者的家人进行了现场访谈。
分组研讨中,各组从求助者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多角度、多维度进行了原因分析以及后续咨询方案的选择研讨。
‘对于一个人的认识,不要离开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位一体的模式’,常务副会长王秀珍教授做为第一组代表这样说,王教授建议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的抚养人有教育能力。
协会理事徐青万老师做为第二组代表,徐老师提到孩子和家人有求助愿望,社会有人在关注孩子的健康和未来,这是积极资源;提出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的解决方案,给出三副药:抚触,鼓励和肯定,温柔。要相信孩子有希望,家长有能量,我们可以助其自助。
第三组代表为肖景浩老师,该组分析认为孩子智力没问题,生存和独立能力等超过一般同龄人,建议以家庭治疗为主,可采取精神植入等方法。
第四组代表杨彬老师提到孩子生活环境、教育体制等问题对孩子的伤害。透过孩子摆沙盘时说的‘我跟谁也不接近’, 解读为“其实是在说‘谁跟我也不接近’”,以及其它问题行为的背后是需要关注。也看到孩子和家人在积极寻求改变的力量以及社会的支持。
第五组代表王艳老师,该组观点是家长如何读懂孩子;贴正性标签;发挥孩子优势,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亲人多些陪伴和良好互动,建立温暖关系;对孩子创伤给予合理干预等。
第六组代表李雅老师讲到‘孩子在摆放沙盘过程中与当下的场景非常像,孩子不在;今天两位家长没有带孩子来,孩子没有出现在今天的场中,孩子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出现在咨询的系统中,没有出现在今天的系统中,这都反映出孩子是不被家长关注的。建议对个案采取具体、可行的、可操作的方案,做集中、阶段性咨询;以体验或家排等方式做家庭咨询;后期的跟踪回访等方式进行辅助咨询。
第七组文欣老师代表该组分析孩子的‘4个缺少’,即安全依恋、有效沟通、情感交流和家庭温暖的缺少。提出孩子自身的资源,如求助意愿、专注力、有边界、有秩序、动手能力强等优势,从而看到孩子改变的希望。
第八组代表为吕宏川老师,该组的观点是个案家庭教育中爷爷替代父母,隔代教育越位是大问题;孩子缺少关爱,造成孩子敌对和严重的分离感。但孩子力量非常强,即使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通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的研讨,特别是理事以及会员们多角度、多侧面的精彩剖析,让与会会员对今后咨询工作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正像会员所说,“这次举办的论坛,对我们婚姻家庭咨询工作起到了引领示范和提高咨询实用技术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