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对恋爱挫折、婚姻动荡、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暴力、离婚再婚、婆媳关系冲突等问题,产生极大困惑却求助无门…… 可以拨打公益咨询热线:024-23527509
协会新闻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南街90号
E-mail:16133616031@qq.com
协会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协会新闻
沈婚协月刊第138期:心理健康
发布日期:2025/8/2来源:沈阳七彩心理阅读次数:154


沈婚协月刊第138期

关系剧本:为何我们总在重演童年的互动模式?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惑:

* 为什么我总是不自觉地被强势的人吸引?即使内心抗拒,身体却像被磁铁吸住一样靠近。

* 为什么明明很累,却无法拒绝伴侣/朋友的依赖?拒绝后涌上的愧疚感甚至比疲惫感更强烈。

* 为什么在冲突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道歉或指责?好像大脑里有个自动导航仪,把我引向熟悉的、却痛苦的反应。

* 为什么换了环境、换了人,相似的剧情却一再上演? 仿佛命运在和你开一个重复又疲惫的玩笑。

如果你有这些疑问,心理学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我们与他人的深度互动,常常是自己内心早已写就的“关系剧本”在外部的投射与配对。

这些剧本诞生于我们生命最初的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导演着我们成年后的关系走向,带来熟悉感,却也常常带来难以言说的困惑和痛苦。

心理剧本的诞生:烙印在心底的互动蓝图

从婴儿第一次凝视母亲的眼睛,第一次因为饥饿而哭喊,第一次因为被拥抱而安静下来开始,我们就在无意识中雕刻着内心的关系模板。

每一次被温柔回应或冷漠忽视,每一次需求被及时满足或被长久搁置,每一次被理解肯定或被批评贬低……这些早期与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的互动,都在我们稚嫩的心灵深处刻下了关于“自我”(我是好的/坏的?值得爱的/不值得爱的?)和“他人”(他人是可靠的/不可靠的?安全的/危险的?)的深刻印记——客体关系理论称之为“内部客体表征”。

这些模板就像无形的磁铁,又像预设好的程序。成年后,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扫描环境,吸引、识别并选择那些能“激活”我们内在剧本的人,与他们上演一出出似曾相识的关系戏剧。这并非命运的安排,而是内心熟悉的模式在寻找外部的“舞台”和“演员”。


关系配对三幕剧:熟悉的剧情,真实的挣扎

1. 控制与顺从:在“安全牢笼”里的窒息与依赖

* 李总的剧本: 童年时,父母的严苛要求像无形的紧箍咒,任何“失控”(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房间不整洁)都意味着严厉的批评甚至情感上的疏离。

这种经历在他心中烙下深深的恐惧:“失控=危险=不被爱/被抛弃”。

成年后,成为高管的他,内心那个惶恐的孩子从未离开。事无巨细地指挥下属小张(“这个报告格式重做”、“会议流程再确认三遍”)成了他缓解焦虑的唯一方式。他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只有把一切攥在手心,才能获得一丝喘息的安全感。他可能隐约感到下属的压抑,但更深的恐惧是:一旦放手,世界会不会分崩离析?自己会不会再次体验到童年那种无助的恐慌?

* 小张的剧本: 在他的成长中,“听话”是获得父母认可和关爱的唯一通道。表达不同意见?那可能意味着冷落、批评,甚至更糟——爱的撤回。

这让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信念:“顺从=被接纳=安全=有价值”。

面对李总的控制,他内心可能也有不满、有委屈,甚至愤怒的火花一闪而过。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恐惧:“如果我反抗/表达真实想法,他会不会失望?会不会不再信任我?甚至开除我?那我岂不是毫无价值了?” 这种恐惧感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瞬间淹没了他微弱的自我声音。

他选择了熟悉的顺从路径,压抑下翻腾的情绪,换来暂时的“安全”和被需要的“价值感”,却付出了自我被逐渐侵蚀的沉重代价。夜深人静时,他可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空洞和无力:“我到底是谁?”

2. 照顾与依赖:未剪断的“心理脐带”与隐秘的委屈

* 陈女士的剧本: 作为家中的长女,她很小就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父母也许忙于生计,也许无意中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只有你照顾好弟弟妹妹,你才是好孩子,才值得被爱/被看见”。

久而久之,“付出=价值=存在意义”成为她核心的自我认知。

成年后,她包揽了丈夫王先生的一切生活琐事,甚至替他处理工作邮件。表面上是贤惠体贴,内心深处却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疲惫、委屈甚至怨恨:“为什么他不能自己做好?”

但更深的恐惧是:“如果我不做了,他会不会觉得我没用?会不会不需要我了?我的价值在哪里?” 照顾他人,成了她确认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的唯一方式,即使这让她精疲力竭。

* 王先生的剧本: 他可能有一位非常“能干”且过度保护的母亲,从小事无巨细地为他安排好一切。独立尝试?可能被阻止:“你还小,做不好!”或者失败后被迅速补救。

这让他潜意识里形成了:“独自面对=困难/失败=危险/无能” 的信念。

面对妻子的全方位照顾,他一方面感到舒适、省心,另一方面也可能感到隐隐的羞愧和无力感:“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

但“自己动手”引发的深层焦虑(“我搞砸了怎么办?”、“她会不会觉得我无能?”)让他更愿意退回依赖的位置。当妻子替他找到放错的文件时,他松一口气的同时,内心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似乎又得到了印证。

这种共生关系满足了彼此对安全感(被需要/被保护)的即时渴求,却阻碍了真正的成年人的亲密和个体成长。他们可能都隐约感到关系中的某种不满足,却无法挣脱这种熟悉的互动模式。

3. 指责与讨好:“坏”情绪的传递与承接中的自我损耗

* 赵敏的剧本:她的父亲可能习惯于用严厉的批评甚至贬低来“激励”她:“这么简单都不会?”、“你真是笨!” 这些话语像刀子一样,在她心中刻下了“我可能真的无能/不够好”的伤痕。

成年后,这种“坏”的自我感受是如此痛苦,为了摆脱它,她不自觉地将这种“无能”、“不好”的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指责同事周涛“效率低”、“不专业”,就像父亲当年指责她一样。

那一刻,她内心的感受是:通过指出别人的“坏”,仿佛自己就暂时摆脱了“坏”的标签,获得一种扭曲的优越感和控制感,暂时缓解了内心那个“我不好”的尖锐刺痛。但指责过后,往往伴随着更深的空虚和潜在的自我厌恶循环。

* 周涛的剧本:在他的童年,父母可能经常争吵。小小的他惊恐地发现,当他主动认错(即使错不在他)时,父母的怒火似乎能平息一些。他学会了:“道歉/讨好=平息冲突=维持关系=安全”。

面对赵敏的指责,他内心可能充满委屈、愤怒和强烈的不公感:“这根本不是我的错!”

但一股更强大的、源自生存本能的恐惧瞬间攫住了他:“如果我不道歉,冲突会不会升级?关系会不会破裂?我会不会被孤立/抛弃?” 这种恐惧如此原始而强烈,压倒了理智和自尊。

他选择了习惯性的道歉和讨好姿态,试图“喂饱”对方的怒火,换取暂时的和平。然而,每一次违心的道歉,都在一点点蚕食他的自我边界和内在价值感,留下的是深深的自我贬低和无力感:“我为什么总是这样?”

温尼科特所说的“过渡性客体”在此具象化——周涛成了承接赵敏内心“坏客体”(她无法接纳的自我部分)的活体容器,双方都在这场痛苦的循环中强化着各自扭曲的剧本。


破茧之路:觉察——重写剧本的起点

我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宁愿选择熟悉的痛苦,也不敢拥抱陌生的幸福——这就是“强迫性重复”最令人心酸又无奈的真相。因为“熟悉”本身,即使带来痛苦,也意味着某种可预测性,而“未知”则可能引发更深的、源于童年无助感的恐慌。

那个童年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被“忽冷忽热”的伴侣吸引,因为“间歇性的关注”模式,与他早期“偶尔被满足”的体验惊人地一致,即使这种模式带来持续的伤害,也比面对全然未知的、可能更健康但也更陌生的“持续温暖”感觉更“安全”。


改变,始于深刻的自我觉察:

1. 识别你的“自动化反应”:当下一次在关系中感到强烈的情绪(控制欲爆棚、委屈感汹涌、指责冲动强烈、讨好念头无法抑制)时,暂停! 问问自己:

* “此刻,我身体有什么感觉?”(胸闷?喉咙发紧?胃部抽搐?)——身体是情绪的第一信使。

*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过去的什么经历?” ——追溯触发点。

* “我内心深处的恐惧是什么?”(怕失控?怕被抛弃?怕自己不够好?怕冲突?)——触及核心信念。

* “我习惯性的剧本是什么?我此刻想扮演哪个角色?”(控制者?照顾者?指责者?顺从者?依赖者?讨好者?)

2. 挑战旧模式的小实验:在相对安全的关系或情境中,尝试做一点点不同:

* 控制者:试着在小事上放手,观察自己的焦虑变化,也观察对方的反应(可能出乎意料)。

* 顺从者:尝试在一个小问题上温和但清晰地表达不同看法(哪怕声音会发抖)。

* 照顾者:忍住一次“出手相助”的冲动,看看对方是否真的无法应对。

* 依赖者:尝试独立完成一件小事(比如自己查资料解决一个小问题),体验那份小小的成就感。

* 指责者:在指责出口前,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这个延迟让我很焦虑,我需要…”)。

* 讨好者:当感到委屈时,试着不说“对不起”,而说“我感到有点委屈/不舒服”。


3. 理解与哀悼与内在旧客体分离的过程,如同剥离长进血肉的铠甲。

它伴随着对旧有模式的哀悼——那些模式曾在你最脆弱无助的童年,保护你生存下来,它们曾是你的“生存策略”。

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和带来的新痛苦,并对它们说:“谢谢你们曾保护过我,但现在,我需要尝试新的方式了。”

这个过程需要勇气和耐心,也常常伴随着对“失去熟悉感”的恐惧和对“我是谁”的重新定义。

当我们觉察到剧本的存在,正是改变的第一步。那些曾经在情感风浪中救我们于水火的“关系剧本”,最终可能成为困住灵魂的茧房。

破茧的疼痛真实而剧烈,它意味着放弃熟悉的痛苦模式,踏入未知的、可能更健康但也更陌生的领域。

然而,正是在这份疼痛和撕裂中,藏着与自己真实相遇、与他人建立更真实、更自由联结的珍贵契机。

当你开始识别并审视那出反复上演的心理戏剧,改变舞台、重写剧本的力量,就在此刻悄然萌芽。

你,并非注定要重复童年的剧本。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沈婚协月刊第137期:家庭教育

网站首页|关于协会|协会新闻|培训信息|团队风采|理论研究|婚恋家庭|推荐评优|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