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2021年1月25日沈阳日报第8版:深度报道 疫情防控-沈阳防控)
疫情下,人们对职业前景、家庭成员、工作收入、学业等等产生的焦虑情绪,已经大过于对病毒本身的恐慌,成为一种“次生灾害”。
1月12日发布的《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多数受访者表示,心理健康受到了疫情影响——
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多次发布有关疫情心理疏导和干预的通知、方案,沈城广大心理工作从业者和志愿者们纷纷投身心理抗疫战场,通过同理、共情回应,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引导人们平复情绪,增强抗击疫情的心理免疫力。 日前,记者走进这一“战场”,倾听那些关于守护和治愈的故事。
故/事
壹 温暖两座城
1月9日上午,沈阳市民政局志愿服务心理咨询师刘黔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来电,致电者是2020年9月刚刚在沈阳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张敬博。
张敬博的老家在大连,妈妈是一名医护人员,正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张敬博目前在沈阳租房,疫情期间全天居家办公。 疫情,让张敬博一方面担心远在大连的父母,一方面担心春节无法回家与父母团聚。在沈阳工作的时间不长,张敬博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每天“困”在16楼的家中,恐慌和焦虑的情绪围绕着他。 望着窗外,他甚至产生了不该有的想法。“妈妈工作一定很累”“我担心她的安全”“春节恐怕也回不去了吧”“我连个朋友都没有”…… 在电话中,张敬博向刘黔述说着自己的情绪,听起来时而紧张激动、时而低沉消极。 刘黔是一位兼具医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师背景的志愿者,通过专业的倾听和积极关注,及时平复了张敬博的情绪。 1月10日下午2点,在做好双方防护的基础上,刘黔与张敬博见面聊了将近2个小时。当天晚上,在征得张敬博同意的基础上,刘黔及时联系到他在大连的母亲,并与张敬博一起向妈妈送上了问候。及时的心理疏导让张敬博重燃对生活的热爱,更让张妈妈安心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这几天,这个“一条热线、温暖两座城市”的故事产生了更有爱、更温暖的结局: 看到了妈妈努力工作的样子,也感受到了大家对自己的关心,张敬博的担当和责任意识被激发出来,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工作间隙到社区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从阴霾的心境中走了出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贰 称职的父亲
“心慌,胸闷,睡眠不好,不想吃东西,干什么都没有心情。我是不是有心理疾病了?”
1月7日,沈阳市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心理咨询师邵向东接到周大伟的电话时,周大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周大伟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长期出差跑外。疫情期间,公司要求员工居家办公,对周大伟来说,本是一件可以与家人有更多时间相处的好事儿。但没想到的是,由于他一时大意,3岁的孩子被开水烫伤了。 周大伟马上抱着孩子去一家大型医院检查并处理伤口。回家后,整天守着孩子,寸步不离。由于看到了许多关于疫情的报道,周大伟对带孩子去医院的事儿产生了担心。“防护到位吗?孩子不会被感染吧?”晚上他经常梦到孩子哭喊和就医场景,惊醒后整宿无眠。 周大伟是个谨慎、细致、追求完美、有着强烈家庭责任感的人,对孩子受伤事件非常自责、内疚,对疫情期间去医院“看病治疗”与“可能感染新冠”之间,充满矛盾心理,又懊悔不已,甚至否认自己是个好父亲、好丈夫。 心理咨询师邵向东判断,周大伟的症状是突发事件加上疫情形势产生的应激反应,而且与他的个性特征有关。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邵向东与他聊孩子的成长,分享作为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和快乐。直到他情绪稳定后,一起回顾了孩子烫伤事件及他果断决定去医院医治和细心陪伴孩子等行为,让他重新建立起自己是一名称职的父亲的认知。 90分钟的心理咨询结束后,周大伟如释重负。他说:“有人听我述说,有人理解我的想法,我的心情好多了。”
叁 “我抑郁了吗?”
这是孕妇赵小杰的故事,她二胎怀孕四个月的时候,正好赶上疫情的发生。 赵小杰家里有一个3岁刚刚上幼儿园的儿子,平时都是父母帮忙带孩子并照顾自己。疫情发生后,父母被要求居家隔离,孩子的幼儿园也暂时关闭了。
赵小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和生活上的双重困难:由于爸爸妈妈不在自己身边,既担心老人会被感染,又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她独自一人照顾3岁的大儿子,要给孩子做饭、带孩子玩;还要保证自己的营养,担心腹中的胎儿会营养不足,可偏偏孕期反应严重,她根本吃不下去饭。赵小杰充满了焦虑:想让儿子自己看会儿电视又觉得会伤到孩子眼睛;想让儿子增加体育锻炼,又担心有病毒,不敢下楼……每天各种纠结。 因为疫情,计划全部被打乱。 赵小杰说:“我要崩溃了!快要窒息了!我是产前抑郁了吗?” 赵小杰和沈阳市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心理咨询师吕来顺述说着自己的担心、害怕、委屈。吕来顺发现她的核心问题在于内心安全感的不足,就问起了她爱人的情况。 原来,赵小杰的爱人工作在沈阳疫情防控一线,每天早出晚归,有的时候还住在工作单位不能回家。这样一来,不但不能帮忙照顾家里,还让赵小杰特别担心。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吕来顺帮助她一起回忆了与爱人度过的美好时光,也与赵小杰一起客观分析了沈阳疫情防控取得的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赵小杰意识到,自己对爱人的关心是恐慌之下的过度担心,导致安全感缺失,引起一系列的问题。父母的居家隔离很快就能结束,自己面临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她决定,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好一线防疫人员的稳固大后方,和老公一起打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肆 加油!女孩
来自沈阳县域地区的王佳欣刚刚在沈阳一家公司找好工作,并且在公司附近的老旧小区租了一处小小的房子。原本家里人不同意她来沈阳工作,想让她在老家找个安安稳稳的营生。可王佳欣认为大城市机会多,一来可以多赚些钱,二来可以发展得更好。
2020年12月30日,公司的人事专员说经营可能受到疫情的影响,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手,通知王佳欣不用去上班了。 房租和押金都付完了,新置办生活用品也花了不少钱,结果现在工作没了。因为疫情的关系,王佳欣也回不去老家,只能待在自己的出租房内。 她觉得自己很委屈:“我不顾家人的反对出来工作,想有点成就后跟他们也有个交代。现在这种情况,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家里人说。”自己憋了6天后,她打电话向心理咨询师吕来顺求助。 吕来顺认为,王佳欣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女孩,只是第一次自己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不知道如何应对了。吕来顺帮助她细细梳理了自己的情绪—— 父母对她的管教非常严厉,所以她产生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念头。但这仅仅是她基于自己的想象产生的担忧,而不是现实。 疫情下,出现担忧和害怕是正常现象,也是人的正常反应,要接纳自己的感受、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而不是抵触问题的存在。 对于王佳欣来说,不去抵触自己的情绪,学会接纳自己的时候,她的担心和不知所措也就得到了解决。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心理学专家张思宁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沈阳市部分地区还是中风险的时候,张思宁接到过一通热线电话,打电话的是一位出租车司机。 这位司机说自己内心很痛苦,一直在矛盾中挣扎。原来,他在拉活儿的过程中,有位乘客一上车就问他去没去过中风险地区。刚刚从中风险地区附近拉活儿回来的他,怕这位乘客下车,就没敢说实话。 “不拉她我挣不来钱,拉她我又说谎了。” 可他又担心一旦出现什么风险,自己要承担责任…… 听到这儿,张思宁知道这位“的哥”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当人的情绪低落、心理防线崩溃时,免疫系统会受到很大的干扰,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这位“的哥”的心理问题,可能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共性问题——
对/话
增强防疫信心 转化抗疫动力
针对疫情,沈阳市构建了一道立体的心理援助网络,沈阳市精神卫生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心理咨询热线办公室、沈阳市社会工作联合会、沈阳市社科联等部门和机构纷纷开通或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免费向公众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心理援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哪些心理问题困扰着市民?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工作还有哪些需要完善?日前,本报记者分别与三位参与心理援助项目的专家进行了对话。
A 关键词 效果评估 | 新问题
嘉宾: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心理学专家 张思宁
记者:与2020年初疫情刚刚发生时相比,近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是什么?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是否因此产生了新的心理问题?
张思宁:疫情发生之初和近期我都参与了热线的接听。2020年初,咨询者一般都是就事论事,主要是对疫情本身的恐慌和不理解。而近期,大家的问题集中在对自己或家人工作、未来的担忧上。也就是说,不是因现实问题产生担心,而更多的是未来的一种焦虑。 疫情确实对人们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发了不少新的问题,需要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说:线上购物方式的普及,成为一些老年人接触社会的全新方式,部分老年人产生购物瘾,不停买、不断退,引发出新的心理问题;居家时间延长,导致社会性行为减少和被剥夺,并由此产生心理抵触,部分人把不满情绪在家里释放,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 记者:以您20余年心理学研究和工作经验,怎样评价目前沈阳市建立的心理援助公共服务体系? 张思宁:目前的心理援助公共服务体系分几个层次,有政府组织的、有各个学会组织的、有科研机构的心理热线,还有一些社会力量开通的心理热线。从组织体系和服务能力上来看,心理干预的力量是足够的,心理咨询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不过,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估体系目前还不完善。 目前的心理咨询主要针对个体进行,针对某个群体的,比如老年群体、打工人群、餐饮业老板、出租车司机等特定群体,如何来缓解他们的压力,这方面做得还不算充分。
B 关键词 咨询数量 | 防护措施
嘉宾:沈阳市绿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督导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沈阳大学社工专业教授 王萍
记者:这一年来,热线咨询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王萍:2020年初疫情刚刚发生时候,心理热线咨询量比较多,后期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市民紧张情绪的缓解,心理问题也逐渐减少。不过从2020年底本土新增病例出现开始,热线咨询数量也随之增多。从这一年总体情况来看,呈现“V”字形走势。 记者:居民应该怎样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王萍:首先是物理防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戴口罩、勤洗手、不扎堆等等。在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的同时,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相信政府有能力给我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还有一点就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产生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焦虑和恐慌情绪,遇到问题及时主动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咨询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不要讳疾忌医,要主动尽早地寻求帮助和支持。
C 关键词 问题人群 | 心理咨询重要性
嘉宾:沈阳市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滕放
记者:从咨询者的情况来看,疫情期间心理问题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哪些人群身上? 滕放:各类人群都有,总体上看,围绕孩子产生的问题相对多一些。比如说:孩子不能上幼儿园、上学,父母需要长时间在家陪伴,因为家庭琐事产生的一些问题;孩子马上要中考、高考,担心学业受到影响。同时,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从业者也产生了一些焦虑。再有就是老年群体,疫情带来的心理困扰也相对较多。 记者:疫情期间向社会公众提供心理咨询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滕放:新冠肺炎疫情具备了重大心理危机事件的特征,这对人们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心理创伤,所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心理咨询师承担了维护社会稳定、为大众开出“心”药方、提供“心”服务的社会功能,增强人们应对疫情的信心,把这种信心转化成防疫战“疫”的动力,是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针对因疫情引起的过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疑病及失眠,对父母、孩子或家人等身体健康过度担心,对今后生活、工作有消极情绪和不良观念等,咨询师通过专业的评估,做情绪上的抚慰和心理层面的辅导,帮助其觉察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协助树立科学、积极的认知观念,从而释放不良情绪,面对现实,积极行动。
(注:为保护心理咨询者隐私,文中张敬博、周大伟、赵小杰、王佳欣均为化名。)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 高级记者 刘洋/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