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为最亲密的亲子关系正在出现让人震惊的裂痕。有调查显示,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孩子选择的重要关系人员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本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极不相称的排在了后面,这也或多或少的反映了现实中亲子关系的状况。
1.亲子间互动内容贫乏单一
当代父母由于受功利主义和智能中心主义观念的侵蚀和影响,被应试教育重重包围,致使他们大多只重视子女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时,甚至全家人只围着孩子的分数转,随着分数的高低起伏,而或喜或忧。因此学习与学习成绩成为父母在家中和孩子谈论最多的内容,甚至成为饭桌上的固定谈话节目,而且父母只是一遍遍地唠叨和说教。
除此之外,相当多的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内容非常单调、贫乏,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感到无话可说,无可交流。由于“话不投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碍和理解不足。其实,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琐事、自然奇闻、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以及与孩子年龄相符合的性知识,都应该成为父母和子女对话的内容。作为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再则由于父母对孩子成绩的高期望值及父母的重复唠叨,这给子女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子女成为挣分的机器,沦为分数的奴隶。子女在这种单调、紧张、高压的家庭氛围中,常常处于抑郁寡欢的心境状态,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反应。而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不愿意回家,不愿意见父母,有的孩子甚至滋生出逆反和对抗的情绪,长期这样亲子之间将会出现紧张的局面。
2.亲子之间沟通深度不高,沟通困难,代沟明显
由于许多家长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教育学素养的培养,重点在于保持思考。这个思考习惯的培养,可以适当地看一些教科书或相关图书,或听一些专业认识的观点,以便搞清一些基本概念,但这点不必拘泥,更不能局限于照本宣科、不要迷信专家们的说辞。更重要也最关键的则是,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来获得认识,这种实践,其实是经验的积累和分析,一是对自己的经验的反思,反思自己作为子女和作为父母的经验和教训,得出新的认识;二是,保持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保持跟孩子交流;三是可以跟有类似需求的父母们组建学习团体,定期交流、深入探讨一些话题,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合适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来主持讨论,效果可能会更佳。总之就是一个意思:请保持独立思考。
3.亲子间接触不足,难以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求
当今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不少父母不得不全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或者将孩子留给年迈的老人或亲戚,亲子间互动频率较低。有的家长只是在饭桌上或睡觉前,甚至等到孩子出现问题时才回过头来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也只是家长烦恼情绪的发泄或对孩子出现问题的老生常谈。
还有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比较淡薄,既不想知道孩子怎样生活,也不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对其放任自流。由于亲子间接触不足,互动频率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关心,不能向父母倾诉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疑惑,亲子间感情得不到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亲子间的感情也易疏远。
4.一方面,相对于子女而言,父母占有年龄、经济、生活经验等方面绝对优势的资源,而处于中心、主控的地位,子女却处于边缘、被动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
这样,在片面追求升学等功利性动机的驱使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断地将自己的意志深化、发展。他们通常居高临下,以自己的方式来审视孩子的境况,以自己的蓝图来规划、设计孩子的生活、学习,强制性地输出自己的指令,无视或忽视子女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可能。
另一方面,由于夫妇双方都参加劳动来维持生计,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抱有“自己怎么苦也不能苦可孩子"的朴素思想,结果便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成为“小皇帝”、“小公主”。当然这种满足大多都局限在物质方面。这样不讲方式的过于溺爱孩子,将使孩子缺乏责任感和感恩的心。父母的巨大付出与子女的不知回报对照,也会使亲子间的关系严重失衡。
5.亲子关系“边缘一中心”格局极端化,甚至出现对立的紧张格局
亲子间“互动”的方式、方法上,重“惩罚”,轻“奖励”
“不打不成才”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已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古训,打骂似乎成了孩子成才的法宝。父母根本不考虑子女的人格尊严和心理状态,野蛮、粗暴的体罚及训诫性的言语现在仍然作为一种主要手段在广泛使用。事实上,过多地使用体罚及恶语,不但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会挫伤他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父母希望子女接受的事物反而遭到他们的厌恶,长此以往,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听到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变成了父母单方面对子女的批评、指责、规劝,而子女只能低着头听,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长期下去会使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甚至对抗和我行我素的情绪。
沈阳市婚姻家庭咨询师专家:在接触的亲子关系问题的客户中,不少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极为紧张,到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我们的建议是:当发现孩子成了问题孩子时,父母先保持独立思考很重要。归根结底,教育孩子跟教育自己是一致的,说是教育,其实更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多数时候,父母们看到的“问题”并不是孩子们真正的“问题”所在,而是自己的一种“盲点”。